发布时间:2023-06-03 信息来源:办公室转自青报观象山
城市间的往来犹如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情深则谊长。
44年前,开放春风从海上吹来,青岛台东工艺品厂与香港华宝公司达成加工贸易合作,青港之间签下齐鲁外贸“第一单”。
海天大酒店是青岛第一个港资项目38年前,山东省第一家五星级酒店——青岛海天大酒店注册成立,合资方来自4个国家(地区)的8个股东,寓意“四面八方会海天”,其中港资占据三席。30年前,香港联交所交易大厅一杯啤酒抢得H股潮头,青岛啤酒成为第一家在港上市的内地企业。14年前,鲁港之间建立起交流合作高层推动机制,山东由此开启了长达10年的“香港山东周”活动。万事始于初。“第一次”,在对外开放合作领域更为重要。“首次”是深化合作的开始,是情深意厚密切交流的基础。待疫情平稳,时隔四年再聚首,“香港山东周”升级为“港澳山东周”。5月30日-6月2日,2023“港澳山东周”举行。26场公务活动,指向同一主题——深化合作,共创未来。
2023“港澳山东周”活动现场5天的正式活动时间,行程紧,活动密。山东16市代表团带着“忠厚诚信、崇礼尚宾”的好口碑、“义以生利、尊商安商”的好传统,向粤港澳大湾区展现“好客山东、好品山东”的豪迈与激情。
在深化改革开放的今天,青岛借助这一山东境外品牌推介的有利契机,主动融入、服务国家开放大局,跨越山海积极开展与港澳的往来合作,拓展与两地合作新领域、新空间、新发展。三方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相互促进,携手正逢其时,势在必行。
01 密集走访,诚意满满
2023“港澳山东周”是山东举办的规模最大、层次最高、影响力最突出的境外品牌推广活动,它无疑为山东各界与香港、澳门的深度交流合作提供了有利契机。
2023“港澳山东周”活动之一、“好品山东”优质农产品走进大湾区(香港站)推介会青岛对于开放交流合作一向敏锐。5月29日下午,“青岛-香港经贸合作交流会”在香港举行。涉及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现代金融、文化旅游等领域的15个项目进行了集中签约,总投资超过20亿美元。
5月30日举行的山东省高质量发展开放合作推进会上,青岛又有3个项目现场签约。正式活动之外,一系列对接交流也在紧锣密鼓地展开。5月29日-6月2日,青岛市委副书记、市长赵豪志率市直有关部门、区市负责同志,先后赴香港、澳门走访部分企业和商协会。在香港,赵豪志先后走访了普华永道、兰桂坊集团、滴灌通集团、中建国际、德勤香港、光大集团、海丰集团以及香港中华厂商联合会等企业和商协会;在澳门,赵豪志走访了中国银行澳门分行、信德集团等企业。从“请进来”到“留下来”,胶州湾“情牵”香江畔,青岛正推动更多港澳资源要素集聚,推进与粤港澳大湾区更多领域、更深层次的互利合作。青岛为何如此看中与港澳的合作?密集走访,深意几何?“青岛-香港经贸合作交流会”上的政府推介一语道破——青岛是内地较早与香港开展贸易交流的城市,香港已经成为青岛重要的经贸合作伙伴、第一大外资来源地和最重要的国际化融资平台。香港目前在青岛投资运营项目有2000多个,实际投资额超过200亿美元。如今有16家青岛企业赴香港上市,香港已经成为青岛企业“走出去”的最佳平台。招商局集团、华润集团、光大集团、金茂控股集团、港中旅集团等等,都是青岛开放发展的见证者、参与者和支持者;日本日立、韩国希杰、泰国正大、德国采埃孚、美国辉门等等,也以香港为窗口投资青岛,为青岛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香港背靠祖国、联通世界,金融、贸易、航运等产业发达,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技术领域优势明显,拥有一批实力雄厚的企业和创新能力突出的大学及研发机构。青岛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构建,城市功能品质不断提升,对外开放优势持续增强,能够为香港企业提供更多合作机遇和场景。
青岛与港澳产业互补性强、合作潜力巨大。相信,乘着“港澳山东周”举办的东风,青岛与港澳的合作会更加深入,更多“第一次”还在路上,更多美好的期待与合作的意愿,将一步步变为现实。
02 再看如何吸引外资
不可否认,过去三年预期不稳,给包括外资企业在内的各类企业造成深度困扰。全球产业链朝着本土化、区域化和多元化方向重构,国际投资商面临去留的抉择。中国引进外资正面临新挑战。
青岛海滨但进入2023年,国内各地全力“拼经济”,包括青岛在内的多地代表团密集赴海外招商引资、洽谈生意,向诸多处于观望状态以及对在中国投资存有顾虑的企业解释中国进一步开放市场,吸引外资的决心。中国的发展是世界的机遇。2月15日,市商务局在日本东京举办今年首场海外企业交流洽谈会,与会110余名日本企业及商协会代表热切关注青岛发展新机遇,看好中国市场巨大潜力。2月16日,市贸促会组团访问泰国,参会的泰国机构和企业围绕橡胶行业、泰国水果及大米进出口、美妆产品销售代理、汽车零配件等进出口事宜进行了深度对接。4月9日-11日、4月12日-15日,市委副书记、市长赵豪志率青岛市代表团分别对韩国、日本进行了友好访问,并分别在两国举办经贸合作交流会,并拜访部分与青岛合作的重点企业。一位不愿具名的官员表示,“中国不缺钱,缺资本”,资本带来的不仅是中国税收、贸易进出口、就业的增长,更重要的是带来先进的理念、技术和现代化管理。在国际新变局下,如何更大力度地吸引外资、更高水平地利用外资、留住外资是一个亟待重新思考的课题。招商银行首席经济学家丁安华认为,“中国+1”策略正在成为外资供应链重组的主流方式之一。回顾历史,自英国工业革命以来,全球范围内经历了四次较大规模的产业转移,外资企业是产业转移的直接推手。第一次发生于18世纪末到19世纪上半叶,英国将产业技术向欧洲和美国转移。第二次发生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产业结构升级,将纺织、钢铁等传统产业转向联邦德国、日本。第三次发生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美欧日等发达国家的企业向亚洲成本更低的地区转移,由此催生“四小龙”、“四小虎”等新兴工业化经济体。第四次发生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以欧美日为代表的国际产业资本开始大规模向中国大陆地区转移。
当前,第五次产业转移正在进行,全球产业一部分向美欧日等发达国家回流,另一部分向东南亚发展中国家转移。
03 用好大市场引力法则
中国消费市场的巨大潜力,是对外资企业的强大吸引力。
4月17日,益海嘉里(青岛)食品工业园一期项目开园暨二期项目举行开工仪式。该项目由世界500强之一、世界五大粮商唯一华人企业——新加坡丰益国际投资建设,项目全部建成后,预计年产值将达到450亿元。此前,青岛代表团接连访问韩国和日本,亦是收获满满。在韩国,涉及汽车配件、生物医药、现代商贸、证券金融、现代农业等领域的11个合作项目和13个入驻青岛K茂的项目进行集中签约;在日本,涉及制造业、新能源、高端康养、智能科技、二手车交易等领域的12个产业项目集中签约。今年以来,省旅发大会、儒商大会、数字文化发展大会,以及此次“青岛-香港经贸合作交流会”等高规格会议,青岛频频发力招商,一批新签约项目的落地将为产业发展积蓄后劲。这样的趋势同样值得关注:一部分外企正加码投资中国的“高新”。
继去年10月,阿斯利康青岛吸入气雾剂工厂项目奠基仪式以及阿斯利康医药(青岛)有限公司揭牌后,今年3月,阿斯利康与青岛进一步签署了投资合作协议,投入约4.5亿美元新建呼吸疾病领域药物生产供应基地。
4月,青岛海发集团与欧力士(中国)投资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在欧力士(中国)实业、欧力士融资租赁先后落户青岛之后,双方启动新一轮的“双碳”战略合作。在第三届儒商大会期间,采埃孚集团高级副总裁、商用车亚太区负责人于素洁表示,将持续探讨在青岛的投资机会,把青岛基地建设成为采埃孚主要的制造和全球出口基地。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将“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作为今年八项重点工作之一。那么,如何让外资企业选择青岛?除了完备的产业链和广阔的市场,青岛着力要做的,就是不断优化营商环境。长久合作的外资企业见证了青岛营商环境的进步。威立雅在2006年进入青岛,当时是为奥帆赛提供污水厂建设和运营。威立雅中国区高级副总裁董事总经理黄晓军透露说,将继续深耕中国市场,目前正在青岛酝酿一个规模较大的土地整治项目,另外还有一个高技术含量的能源项目正在商谈中。引得来,更要留得住。当前,青岛正大力实施实体经济振兴发展行动,规划建设15个新兴产业园区,制定专门的产业规划和产业扶持政策,设立产业发展基金,不断优化产业发展生态,就是为了让更多企业“驻”得安心。在青岛,外籍人士做生意正越来越容易。国际版的“最多跑一次”已经推广,外籍人士到青岛工作、居留许可“一窗受理、一并发证”。青岛已累计11次入选“魅力中国——外国专家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前十强。当前,青岛正努力从政策、服务、要素、市场、法治、人文六个方面集中发力,争创国家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让这座城市投资放心、发展安心、生活舒心。
共享机遇,共赢发展。当下的青岛,正以环境的“阳光雨露”和政策的“真金白银”吸引更多外资企业“加盟”,相信定会实现开放型经济能级的不断提升。